復嬰閣文化院,人、自然、建筑的东方哲学

 

/梳理 重建 复觉/

22年秋,朴十团队接到了来自復嬰閣文化院的委托,要做「老建筑改造」+「国学文化空间」两个命题。

老建筑改造中,新与旧如何平衡?原有资源如何利用?国学文化空间打造中,如何不落俗套的将传统之韵呈现?

难度叠加之下,我们还是坚持朴十的全方位设计方案解决之道,先从研究品牌开始。

 

 

「復嬰」取源于《老子》——「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」
婴儿降生之初,性体圆明。但在后天的成长中,由于各方面影响,使人觉察和感知外界的能力逐渐被遮蔽。
復嬰閣文化院希望结合现代生活方式,通过经典著作、太极、香道、茶道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国学文化课程,让学员认识并了解生命、社会、自然的客观运行机制和法则,
坦然面对人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烦恼,复归于婴儿本真的状态,休养生息,明德体道。

朴十团队为復嬰閣文化院打造的品牌VI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来復嬰閣,收获的是一种「生命状态」。这不是单纯的商业空间,而是一个知觉启智的场所。

因此復嬰閣的「国学」设计语汇,不能是只通过元素堆砌出来符号化的外在表现。而是精神方面的内在表现,传统美学的叙事表达。

在这个浸透中国气韵的文化空间里,处处体现着与中国哲学体系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。

大到结构与功能布局,小到房间命名。都蕴涵了「天」「地」「人」「物」「我」之间的相互感通,圆融对话。

 

/新与旧对话/

復嬰閣文化院位于武汉市汉阳造创意产业园,是在“汉阳兵工厂”遗址上,以原鹦鹉磁带厂旧址改造而成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。
区别于武汉其他创意产业园的工业感与前卫艺术感,汉阳造因坐落于龟山脚下,草木葳蕤,充满人文气息。

改造前的建筑由 原始老厂房 + 原租用方加建部分组成。
加建部分的灰色花岗岩外墙工业感较重,与老厂房的红砖墙所呈现的人文感割裂。
新旧两个部分建筑的融合,无论是外部立面还是内部结构都比较杂乱。

原始建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在本次老建筑改造中,我们从中国人文理想的自然之道出发,追求建筑外部和空间内部的 「天人合一」

 

·外与天合

「 天人合一」的「天」指自然。中国哲学的人文理想是以山水为本的。建筑作为一个外来者,应该考虑怎样去和场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



 

改造后统一以「红砖」作为外立面材质。

红砖是质朴的代表,自带历史感与庄重气质,更好的融入汉阳造园区环境中。
同时又大面积保留落地窗,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融合,光影虚实交替,视觉层次丰富。





 

入口处提炼传统建筑符号 「坡屋顶」。

出檐深远、翼角起翘,曲线屋顶所带来的飘逸舒展,中和了砖块所形成横竖矩阵的规整厚重。也用这一抹跳脱,形成了入口的强化昭示。

屋檐除了视觉美学,也是功能构造。屋檐之下的二楼空间为藏书处,需要避光直射,挑出的屋檐恰好遮蔽了光线。




 

「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,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!」

中国文人所崇尚的立身修德,恶邪守正,自然之趣相融相生。
改造后的建筑,红砖灰瓦,掩映于榆树间。当阳光穿过树叶,雨水滑落屋檐,春天葳蕤的兰叶,秋天皎洁的桂华,自然之趣欣欣而起。

 

·内与人合

「天人合一」 的宇宙观,让中国传统建筑常常借助于自然环境,以构成视野广阔,富有生气的画面。

面对原始内部空间中存在的分隔零碎,结构混乱的问题,我们效法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,以达到融合统一。

/01/


原始建筑改造前的入口是“玻璃盒子”式的封闭空间
采光虽好,但过多的金属条框让这个本就狭小的空间更为混乱
并没有达到玻璃材质所想要的通透作用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 

我们将原入口打开,大门侧开退入屋檐之下。形成由屋檐、落地窗、立柱半围合而成的一段小 「游廊」。
地面铺设与屋檐同等宽度的红砖,室外到室内在这里形成一个自然过渡。

两列立柱之间地面上装饰一方石槽,增强了「游廊」的形象感。
石槽之内可随四时摆放不同应季植物盆栽,与建筑外的草木绿化形成过渡呼应,也是一种「添景」。




 

所有玻璃面去掉复杂的条条框框,大大方方的让建筑内外形成「对景」。走廊地面和走廊尽头的咖啡吧台也采用红砖,顶部与墙面去掉复杂线条。

原本低矮狭长的走廊,因空间的简洁统一而弱化了形体的存在感。从外部环境「借景」而来的鲜活,和走廊中央的树所代表的生命,反客为主成为这个空间的主角。

 

/02/



改造前首层与二层的通高处
具有两侧全玻璃幕墙的采光景观优势
但承重受力的钢结构让这个本来通透的空间割裂凌乱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 

我们首先通过体块几何关系的营造,让原本杂乱无章的钢结构,转化成为空间节奏的律动。



 

并于此营造了一处水景,汀步穿行,鱼戏莲叶间。「借景」窗外垂绦绿意,形成了一方「园景」,放大景观势能。


毗邻水景的空间设为茶室,名「半渡」。迷时师渡,悟时自渡,师渡一半,自渡一半。

端坐于此间向外望,枫叶、水莲、鱼戏形成一幅「框景」。在外间看起来个头与整个水池而言太小的鱼儿,在这幅框景中看起来却是恰到好处。

何为大?何为小?庄子《逍遥游》中鹏扶摇而上九万里,因为它需要去往适宜的南冥之地;而斥鹌腾跃而上,不过数仞而下,因为它只需翱翔蓬蒿之间对它来说就是极好的飞行。

大小本就是相生相成,辩证相对。也许在復嬰閣的种种思辨,能让我们离“圣人抱一为天下事”更近一些。

 

/天与人对话/

「究天人之际」是中国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,对于天道或天理的探讨是中国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这样的理念反应在中国传统建筑之上,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,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。

光孕万物,众生随影。在復嬰閣的设计中,我们运用自然光线的抑扬、显影、虚实、动静,
构建「凝」「通」「静」「达」四种不同的空间秩序和节奏,跟随自然的演变,感受天与人的对话。

 

·凝



道场作为一楼最主要的空间,承载着布道、练习等功能,也是復嬰閣最主要的精神场所。

经过走廊进入道场,宽阔的方正空间下暗上亮,仿佛2个不同的精神世界。
下方整个空间的墙面、地板、家具都统一使用深色木质,配合较暗的光线,突显古朴庄重。上方自然光从天窗照射在白色墙面上,随着季节和时间变化呈现改变。

光线明暗对比,让人在脚踏大地沉心潜学的同时,精神又向光凝聚。利用光的导向作用,引导感受精神的凝聚升华。

 

·通



穿过水景,汀步尽头与楼梯相连,连通首层与二层。
不同于其他空间以木质为主的谦和,整个通高空间大面积采用米白色肌理涂料。汀步和台阶都采用花岗岩,几何结构形体挺括。

简洁的高墙形成「景墙」,为窗外婆娑树影提供一张纯粹的画板,使得大自然的剪影跃然纸上,更好的映衬光线和自然的变化。

 

·静 




 

与通高空间中弱化原始钢结构的「藏」不同,我们在二层做了两个「反转」。
第一个反转是筑起半高矮墙,挡住一半光线,降低明度。第二个反转则是将屋顶满铺深色木结构格栅,压低空间亮度。
厚重的屋顶仿佛仅由一根细柱撑起,在视觉上突显立柱的支撑作用,如同太极的「四两拨千斤」。

整个空间氛围由亮反转为暗,让人心绪也随着光线下降静下来。



带着静下来的氛围,步入二层的藏书室、阅读室与茶室「忘机」。
入室归零,一切的法只是为了到达彼岸智慧的方式。到最后都要放下和忘掉一切机关机巧,觉悟那个不生无灭的真我。

 

·达


二楼茶室旁的一角,在原始结构中有一道梁,因此部分层高仅1.7米。我们将这里规划为冥想室,空间依据层高划分为二。
入口设在低矮的一侧,是一个全暗的通道,甚至需要低着头进入。需要卸下凡俗的种种杂念,才能通过这段幽窄小径,进入到可窥真我的冥想空间。

当人轻装上阵置身于空无的冥想室之中,光从墙上唯一可以「见天地」的狭长框窗中漏入。虽形体桎梏于方寸之间,然精神无限大也,可达天地。

 

·干支 

《易经》云:“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”。古人见微知著,发现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和原理,遵循天道,修善积德,从而达到逢凶化吉、趋吉避凶的目的。
与天的对话,是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滞的追求。

朴十将古人对天象观测得来的「天干地支」暗含在房间命名与道场方位装饰中。



 

房间命名采用「十天干」,取其字义与象征如:

「甲」如草木破土,领头引领,对应办公室

「乙」如初生草木,柔软屈曲,对应更衣室

「丙」为赫赫太阳,见而光明,对应藏书室




 

道场立柱上嵌有「十二地支」作为方位装饰,对应罗盘方位

子=北方;午=南方;卯=东方;酉=西方

 

/与生命对话/

一楼的走廊上伫立着一棵「復嬰树」长于场地中间,穿透建筑楼板,是一个特殊的存在。
 

这棵构树在改造之前已经被拦腰砍断主干,内部也被白蚁蛀蚀。
感念于它被围合在钢筋水泥之间,千疮百孔却依然屹立不倒的顽强生命力,业主与我们选择保留它。
在经过繁复的清理维护后,原本只是觉得仅有的一段树干也可以作为室内的天然景观,却在某一个清晨,发现树干上萌生出了小小的新枝芽。




 

东汉哲学家王充说:“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,犹夫妇合气,子自生矣。”
 生命不是独立的,而是相互关联、前后相续的。个体生命只是整个生命链中的一段,宇宙的生生不息会不断繁衍下去。

 

 










 

 

 

  Copyright © 2023 Pures Design Limited Company. All rights reserved.